紫岩书院

更新时间:2023-09-18 22:42

紫岩书院位于绵竹市区城东,始建于元代延祐三年(1316),其规模之宏大,为蜀川前所未有。

绵竹人引以为骄傲的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的杨锐和其史杨聪都曾在这里读过书、执过教。杨聪于清朝道光年间在紫岩书院作山长时为勉励学子,曾撰写几副楹联刻于书院正厅大门,从这些楹联中,我们也可以窥见书院的悠久历史和沧桑变化。其中一副是:“此院经五百年,自延祐而还,弦诵由来方鹿洞;有池周六十丈,是宇文故址,津梁何必数鹅湖。”这是说这所书院在距离今天六百多年前的规模和影响之大,其声名鼎盛完全可与驰名天下的白鹿洞书院和鹅湖书院媲美。另有一副楹联是:“自严君平卜宅以来,古井犹契,想当年道德幽思,易传一篇,直使紫岩为嗣响;昔张丞相读书于此,高山不远,愿多士风流接踵,长城万里,莫将青史让前贤。”它以点带面地说明了这所书院的特有景物和沧桑变化。

这所书院的前身是南宋“中兴贤相”抗金名将张浚的读书地。其旧址最早是在绵竹城北二十里地的紫云岩,即现在九龙山悟影堂。这里黛崖翠嶂,环境幽邃,也是张浚的儿子、南宋著名理学家、南轩先生张(木式)的故居。张浚死后,为了追念这位勤政爱民的丞相,光禄大夫赵世延捐俸在这里修建书院,由于张浚自号紫岩先生,竣工后,朝廷就下诏赐名“紫岩书院”。

到明朝永乐初年才将书院迁于今绵竹中学校址。其后,或加以修葺,或扩其屋宇,明末遭兵乱践踏,毁于一旦。清朝康熙四十八年(1709)以后,书院几经沧桑,屡次迁址,频频更名,先后为“景宣书院”、“晋熙书院”、“月波书院”。到嘉庆二十三年(1818),才又迁到这里,并恢复紫岩书院的名称。此后时有修缮,大体恢复到过去的规模。清末废科举,办新学,光绪二十三年(1897)改为绵竹县立初级中学堂,1949年被省教育厅命名为四川省绵竹中学。

院内有西汉武帝时著名哲学家严君平所凿的“月波井”。传说月波井每当朝霞霁月,井中水波荡漾掩映,因此得名。传说这口井与绵竹武都山的升仙井相通,严君平在这里隐居修道,每天早晨从升仙井土遁至成都,在君平街上卖萝卜,卖完后就到成都严君亭卜卦,日得百钱至黄昏而归。

“止止亭”,据记载是北宋嘉祐年间进士宇文之邵所建,他曾在文州曲水县做知县。与张浚、杨绘并称为绵竹宋代三贤,四十岁时辞去官职回到绵竹隐居治学,由于他自号止止,归隐时所筑的亭就叫“止止亭”。原亭已不知所在地,我们看到的“止止亭”是后人为纪念他于民国年间重建的。

湖桥是南宋绍定四年(1231)绵竹知县宇文西叔峒所建,目的是为了尊崇张浚、张(木式)父子。原址不在紫岩书院内,为后人移建“止止亭”时移建于此。

校园内的回漾塔,始建于元朝,原名文峰塔,又名同庆阎,毁于明朝末年,现存的是清朝同治四年(1865)所建,高27米,墙厚约1米,13层。据碑文记载,同治四年,因马尾河洪水泛滥,波涛汹涌,民间传说泛滥与龙王爷兴妖作怪有关。于是将塔名更改为回澜塔,大约是想祈请龙王早早回龙宫去吧。

河南襄城县最大的紫云山中,隐藏着明清八大书院之一的紫云书院

临颍人游襄城紫云书院

紫云书院位于河南许昌市襄城县境内,曾是与登封的嵩阳书院齐名的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因其位于伏牛山的余脉紫云山中而得名。每当日暮时分,西边的山峰上常有紫气缭绕,故名紫云峰。

“紫云朵朵落襄城,花木葱茏庭院深。”车到紫云山下,我翻山越岭,步行走了几十分钟才到书院遗址。一走进紫云书院,我即被这里幽静的自然环境所吸引了。书院座东朝西,面对紫云峰,庭院前是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竹竿个个修直挺拔,枝繁叶茂。竹林边有一条小溪,流水潺潺,浅吟低唱。穿过竹林,有一小桥,名曰:“二柏三石一孔桥。”乍一听去,还以为是二百三十一孔桥呢。原来,是“柏”和“百”谐音,“石”和“十”谐音。桥的对面有两棵柏树,桥身是用三块石板并排铺成,下有一孔,溪水从桥孔流过。听了导游小姐的解释,我才恍然大悟:文人雅士巧取谐音为之命名,这样以小桥为中心和周围的环境为主构成了一幅图画,不仅幽雅别致,而且耐人寻味。紫云书院山环水绕,环境幽静,真是读书的好去处。书院门楼上的一副对联说得好:“秀山绕门蓝做带,丰鹆酒泉润碧螺。”

细听着泉声和鸟鸣,我漫步于竹林小径上,正为徜徉在这大自然怀抱中的愉悦而心旷神怡,突然映入眼帘的是隐没在竹林深入钟楼和鼓楼的两根耸立的大石柱和文昌祠的断碑。历史的遗迹使我更觉得紫云书院历史的悠久和神秘,不得不随着寻访古迹了解它的历史沧桑。

“紫云书院位中原,李敏讲学高名传”。明朝的时候,家住紫云山下的襄城人士李敏,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后来官至户部尚书,曾当过太子的老师。他在为官期间,曾经一度回家为其母亲守孝。在家闲居时,在紫云山中选择上地创办了一所学校,讲授“程朱理学”。太子登基后,赐名为“紫云书院”并扩大规模,兴建了门楼、大成殿、藏经阁、钟楼和鼓楼、文昌祠等,成为当时全国有名的四大书院之一。据有关资料记载,当时书院藏书上万册,学生多达五六十人,足见其学风之盛。太子为了感谢恩师李敏,还专门在西山上修建了望月亭,供凭栏吟词作赋……

钟楼与鼓楼和书院的门楼相望,用“晨钟暮鼓”的方法来传递作息时间信号。门楼上两侧各有一个瞭望口,有人值班瞭望,还可以从瞭望口用箭射钟鼓的方法来击响钟楼上的钟,以便节省敲钟鼓的往返时间……经过导游小姐的介绍,再联想门联“山鹿清泉夜未雨,清音疑似读书声”及“雷鸣当听雨,风静应读书”的诗句,我仿佛看到了当时书生们刻苦攻读,手捧书卷的情景……

接下来,我又进入书院各室,参观了碑刻、字画、有关李敏的介绍等文物资料,我深深地被这里浓郁的文化氛围吸引了。

紫云书院除了藏经阁、钟楼二楼、文昌祠被破坏外,其它部门遗迹尚存。近几年来,当地政府和文物管理部门对紫云书院进行了修葺和文物整理工作,基本上保持了原貌,并且开发了紫云书院旅游区,在附近的山坡上栽种了大片的胡柏树,营造了风景林区,一到秋天满山红叶。“书院文光射斗牛,紫云红叶添风雅”,吸引了大量的游人。

一路归来,兴犹未尽,回味着“襄邑杏坛出俊贤,云林深处思经典”的故事,我深深地为这里的碑刻、诗文艺术所陶醉,被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所感染。

本文由作者肖帆投稿小城临颍

延伸阅读:

如果你是咱临颍老乡

进入临颍老乡部落可以免费发布:各种便民服务、公益互助、招聘求职、寻人启示等民生信息;转发可以加下面的微信账号:

社群管理员:xiaochenglinying

临颍微公益平台: wei462600

临颍免费平台:zang450135592

临颍微友圈四: cccya222

临颍微友圈六:cccya007

临颍微便利三:dddya111

临颍微便利四:weike462000

临颍微发布:lywfb02

临颍老乡部落qq群:487726668

三度迁址星岩书院重生

(原标题:三度迁址星岩书院重生)

包拯创建的肇庆星岩书院在高要学宫重新揭牌 将开设公益讲座传承传统文化

星岩书院揭牌仪式。

端州包公文化园中的“星岩书院”场景。

如今的肇庆市第一中学。

千年书院

岭南文脉

文/图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于敢勇 通讯员许辉、伍芝蓉

当北宋名臣包拯976年前在主政端州期间创办“星岩书院”时,他大概不会料到,这座书院将会三易其址并在近千年后用公益讲座的形式传承讲学之风。5月20日,星岩书院在肇庆市端州区正东路42号高要学宫(文庙)内重新揭牌。重建的星岩书院将努力遵行古训,把书院办成讲习国学的课堂,研讨学术的园地,收藏出版的馆舍,雅聚交流的场所。

星岩书院重开后,将每周开设公益大讲堂,邀请国内名校名师及本地专家学者讲授儒家经典、传统文化、书画创作与鉴赏、古典诗词写作、民间艺术与收藏、地方历史风物、粤曲写唱等课程。千年书院,将在新的地点迎来新的起点。

抚今:

书院遗迹憾已无存

历经千年,始建于北宋的星岩书院至少已经三次“迁居”:从最开始的宝月台到“西石头痷”东侧,再到目前的高要学宫。虽然有关星岩书院的遗物均已几近灭失。然而,书院的文脉却始终得到留存和传承——宝月台如今是肇庆市第十六小学的所在地,“西石头痷”则演变成了如今的老牌公立中学肇庆市第一中学。

为了探寻星岩书院的遗址,记者来到位于肇庆端州区建设三路的肇庆市第一中学。学校的党委副书记龙志贤,带领记者走进学校的校史室。

在校史室的最前部分所陈列的几本残旧的清代古迹中,明确记录着肇庆市第一中学的前身是宋朝名相包拯当年在端州创办的星岩书院的历史,但也是惜墨如金的短短一两行字,并没有更详细的记述。要在校园里寻找关于书院遗迹或者遗物之类的遗存,就更是奢望了。仅在学校花园的一个角落里,还存放着几根石柱和石础,从上面隐约的字迹辨认,是清末时期修建庙宇所用,然而与星岩书院没有什么联系。

不管是书院一开始所处的宝月台,还是目前肇庆市第一中学所处的建设三路,一直以来都是肇庆城区的中心繁华地段,人员流动频繁,建筑翻修次数频密,要保留下星岩书院的遗址,确实是难上加难,但星岩书院种下的文脉却永难灭失。

追昔:端州“文治教化”发端于此

四所书院教化肇庆

肇庆地区的书院始于宋,发展于明,极盛于清,几乎与中国书院制度的发展历史一样漫长。北宋时期,肇庆共建有四所书院,星岩书院、廉溪书院、三洲岩书院和贤良书院。在四所书院中,属星岩书院最早,为包拯于1041年始创。

肇庆星岩书院最初选址在宝月台(今肇庆市第十六小学的位置)。星岩书院方便了普通百姓读书识字,大大缩小了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教育差距。

根据康熙《肇庆府志》记载:“县北百步为宝月台。平地突起,望之如台。宋朝包拯建星岩书院其上,岁久圮废。”

但“星岩书院”这个名字并没有存在太长时间,元丰年间(1078-1085),端州知州王洎就将其改为“西石头痷”,以区别于城东的石头痷(今天的阅江楼)。

星岩书院自被改为西石头痷以来,经历数次变迁。南宋淳熙年间,高要人黄执矩在西石头痷东侧恢复“星岩书院”。

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星岩书院与惠州丰湖书院、广州学海堂书院、顺德容山书院并称广东四大书院。

1917年,新加坡华侨陈祝龄捐资重建魁星楼(星岩书院的众绿厅)。1934年,高要籍将领余汉谋捐资改建魁星楼并捐赠一批古籍,因此更名为汉谋图书馆。1950年,政府更名为高要县第一中学。1916年至今为肇庆市第一中学。

种下儒家文化种子

岭南的“教育事业”真正兴盛要等到唐代,当时为了加强对岭南的“文治教化”,朝廷在大部分州都设立了官办学校,私立学校也很普及。至北宋初期,由于政府不准州县自行立学,岭南地方的州学业很少。但“自宋仁宗命郡县建州学,而熙宁以来,其法浸备,学校之设遍天下,而海内文治彬彬矣。” 从仁宗时广州建州学为发轫,到北宋时,岭南地方州县学发展到高峰。包拯任端州知郡事,兴建星岩书院也就不足为奇了。

包拯之所以要建书院,除了跟随了当时兴建书院的热潮之外,还因为岭南经济落后,在唐宋时被称为“瘴沥之乡”,更有“居蛮夷之地,与魑魅同群”的说法。在古端州甚至有杀人祭鬼的习俗。包拯初至端州时,当地的文明程度和中原地区相距甚远。在这种情况下,改变当地人的思想,就成了包公首当其冲的工作,而改变思想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文化教育。因此,创建书院成了包拯的勤政任务之一。

星岩书院不仅是西江地区最早的书院,也是广东省较早的书院之一。它起到的作用也不仅仅是缩短了岭南和中原地区的文化差距。星岩书院建立时就有以儒家文化训化时人的愿景,儒家文化开始在端州发芽,并最终确立了儒家文化在端州的正宗地位,地处偏僻的端州因此得以融入中华主流文化圈。

相关推荐